台北等公車

初到台北,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方便的城市,想去的、常去的地方幾乎都有捷運覆蓋,再遠一點的九份、十分、新竹也可以在台北車站換火車。交換那一年,我和友人幾乎都靠捷運代步,除了幾次社團活動跟著本地人遊覽外,我們便沒有坐過公車。雖然大家都說我已經是半個台灣人,但我對台灣的公車制度是一無所知。

台北的公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?真正開始了解它、熟悉它是這一年。


為甚麼要坐公車?

1. 方便:捷運不會塞車,行車速度比公車快,若要前往遠距離的地方,無疑是最佳選擇。如從綠線的公館站(小妹家住的地方)到紅線的淡水站,只需在中正紀念堂轉線一次即可。然而,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捷運覆蓋,如天母;有的地方相距不遠,卻因為捷運路線的分佈而加長了車程,如綠線的公館站到棕線的六張犁,需在中正紀念堂換乘紅線往象山方向,在大安站換乘棕線往動物園方向,甚為麻煩,若選乘公車,只需15分鐘便到,不用換線。

2. 省錢:雖然憑悠遊卡坐捷運有八折優惠,但公車的價錢普遍比捷運便宜,如果你是用學生悠遊卡,坐公車同樣可享八折優惠。

台北公車的收費制度

分段收費,每段費用為新台幣15元,可投幣或刷卡;使用學生悠遊卡每段享8折優惠(即新台幣12元);老殘孩童每段票價為新台幣8元。搭乘2段票以上路線,需繳付兩段或以上的價錢。

由於使用分段收費,段與段之間有緩衝區。初搭公車時,最讓我摸不著頭腦的便是甚麼時候付錢。如果你有坐過台北的公車,你會發現有時候上車收費,有時候下車收費。當你上車時寫著「上車收費」,下車時寫著「下車收費」,你會想「我要再付一次錢嗎?」。這正是台北公車吊詭的地方,亦是為甚麼有「緩衝區」存在。只要你是在「緩衝區」下車,一律不用再付錢,一旦超出了「緩衝區」,則需多收一段費用。其實香港的巴士亦採用分段式收費,只是我們是一次性付款,不論距離遠近,價錢均一,免卻了上下車附錢的混亂,對短途乘客而言則不划算。

如何找到搭乘資訊?

你或許會問:台北如此大,公車站如此多,難道我要一個一個看嗎?要是附近根本沒有公車站駛經我要去的地方,不就白白浪費時間嗎?不用擔心,在科技如此發達的年代,除了google map,你還可以使用一些提供搭乘資訊的APP。

「台北等公車」

這是一個非常好用的APP,包括了台北所有交通工具的資訊,但以公車為主。

1. 公共自行車:可查看附近的ubike站,可借與可還的ubike數量,及可停格位

2. 捷運:可查看捷運路線圖,各路線的首班車與末班車,及各站收費

3. 火車:可查看每日南下、北上的火車時刻表

4. 公車
  • 路線搜尋:若已知公車號碼,可直接於此搜尋路線並查看公車到站時間
  • 附近站牌:查看附近所在的公車站牌名稱
  • 路線規劃:若不知可搭乘甚麼公車前往目的地,可直接於此輸入所在位置與目的地,系統會為你規劃所有可行路線及預計時間(包括捷運與轉乘)
  • 常用站牌:把常用站牌加入最愛,可快速查看
  • 公車追蹤:每輛公車都有號碼,只要輸入號碼便可追蹤該公車的行蹤

除了「台北等公車」外,還有很多相類似的APP,如:「台北公車通」、「台北搭公車」等,大家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APP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