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華語教學】第一個九十分鐘

為了謀生,我這學期開始了半工讀的生活,成了ICLP史料館的工讀生。第一次與負責老師見面,他們得悉我是華文所的學生,不約而同笑說「原來是未來的新力軍」,我不知所措地笑了笑,不敢接話,畢業後的我究竟何去何從,至今仍未有定論。被作業論文報告折騰得快發瘋的我總說畢業後轉考空姐,友人失笑,還夾著牛肉的筷子凝在半空,抬頭看了我一眼,一臉無奈地說「你真的比同年人胡鬧」,便低下頭默默享受那片薄如紙的牛肉。

「年少輕狂」大概是我考上大學後的寫照。行將二十五的我,不經不覺便走過了四分一個世紀,心智未有隨年齡增長而成熟,反倒逆線而行,比大學生更沒計劃更衝動。別說同年的朋友,連學弟學妹都投身社會挖金之際,我仍是個身無長物的窮學生,還在計較著一分幾毛錢,不禁自我質疑一番。

錢?
社會地位?
成就感?
自由?
快樂?

每個人都是貪心的,卻沒有多少人可以掌握所有。某工作狂說「這是我的目標,不管多辛苦,我都會努力。你想想,我想要把月亮摘下來,雖然月亮離我很遠,但每天睜開眼,我都感覺到我們的距離比昨天近,這樣就有堅持下去的動力。」人總是被某位具有你所沒有的特質的人吸引,以為只要親近了,你便會變得不一樣(真的是這樣嗎?)。無論如何,當焦慮不安之時,看一看身邊的人,多少會有激勵的作用。

我的第一個華教學生是印度人,來台灣八年了,過不久就可以拿到永久居留證,有一個台灣女朋友在台中,算是遠距離吧。兩人主要用英文溝通,雖然自學過中文,但程度很低,大概只會最基本的對話吧。我們後來因為價錢沒談好而拉倒,但三堂課讓我發現「不管甚麼科目、甚麼對象,老師都不好當」,特別是新老師,對教材、教法不熟悉,亦掌握不到學生的程度,他們會甚麼,不會甚麼等等。所以剛接下這份家教,我花了很多時間揣摩要教甚麼,從聲母、韻母、聲調到課文,原來是個很漫長的過程。一直聽說聲調是最困難的部分,直到真正投入教學,才發現他們真的分不清,特別是2、3聲,需要非常大量的練習輔助。好不容易進入課文,卻發現對於零起點的學生而言,如何讓他們理解課文內容、句式與詞語是非常困難的事。我選擇了用英文作輔助語言,確保他清楚理解課堂內容,但下學期選修的「教材教法」課,竺老師語出驚人:「即使是零起點的學生,也可以用全中文上課」,台下眾人大眼瞪小眼,一副難以置信的模樣,她卻完美地示範了一遍。

現行華語教材的編排不外乎課文、語彙和語法,華語老師各有自己的教學方法,有的主張詞彙先行,有的主張語法先行,有的主張課文先行,甚或視乎學生的程度而定。視聽華語一第一課是自我介紹,我思索了良久如何有系統地編排教學流程,如何在現行教材的基礎上加入補充資料和練習。由於母語為中文,我從來沒有經過過一個如此迷惘的階段,實在不懂他們懂甚麼、不懂甚麼、需要甚麼、不需要甚麼。很多時候,我覺得練習太多,生怕學生厭倦和沉悶,後來才發現他們需要這種反反覆覆,儼如洗腦式的練習來加深他們的記憶。還有很多你以為他己經學會的簡單詞彙,其實他們見都沒見過。那時候不禁會想「為甚麼他會比較難的詞語,卻連這麼簡單的都不懂?」,漸漸發現我無法用正常的思維理解華語學生的想法,而需要細心觀察教材、分析他們的偏誤,這就是華語教學這科目存在的原因,也是我讀了一年後的體會。

那九十分鐘好比我第一次走進教室一樣,緊張得手心冒汗。我比原定時間早到,把第一堂要教的東西複習一次,順道疏理打了結的思路。第一次教成年人,感覺與中學生截然不同,他們份外專心,份外認真, 有明確的目標,很快便進入狀態。我剛開始的時候緊張得有點結巴,但很快便習慣了這種教學模式,我一句他一句地練習拼音與發音,轉瞬便結束了第一個九十分鐘,學習進度比我預期慢(也許是我太擔心所以準備了很多),但成就感非常大,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。

轉考空姐的想法至今仍在腦海縈繞,因為前路茫茫,教席、實習不易找,錢不好賺,卻不是因為我不喜歡教書。相比起教中學,我更喜歡教華語學生,也許因為他們是成年人lol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